本刊、网 詹钧名 通讯员曹其汉
在湖北蕲春县政界,徐国生老主席的声望如雷贯耳。当年他在三渡公社、漕河区任职时,我还只是一名台下听报告的普通教师,对他“会写文章、会讲话”的本领心怀敬仰,却无缘深交。时光流转,徐主席调任县里,我也只在电视荧屏上偶见其身影,渐渐淡了联系。未曾想,当他从繁忙政务中退隐,一头扎进文学创作,那份沉寂多年的钦佩竟在《蕲阳文苑》的字里行间被重新点燃,且愈燃愈旺。
八旬高龄的徐老,笔耕不辍,佳作频出。读他的文章,我常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攫住,每每提笔写下心中激荡的感悟,有时洋洋洒洒数百字仍觉意犹未尽。这份阅读的“瘾”,写作的“味”,驱使着我热切期待每一次公众号的更新。今日得闲,我将近期品读徐老作品的点滴感悟梳理成篇,愿与更多读者一同沉浸于他文字里流淌的生活真味与闪耀的精神光芒。
不老情怀:文字淬炼的生命烈焰。仅看近50天,徐老便发表了10篇文章,如此高产,莫说八十四岁高龄,纵是青壮亦属难得。更令人叹服的是其文字背后喷薄的生命活力:敏锐如鹰隼的观察,炉火纯青的语言提炼,字里行间跳动着不息的热情。
读罢他7月25日所写《乡土情深,感念意长——捧读丁凤英同志赠书<泥土的芬芳>有感》,我心中激荡。
“徐老以其饱蘸深情的笔触,精妙勾勒了丁凤英同志的精神图谱——贫寒砺筋骨、困苦铸精神的坚韧;逆境破土、匮乏求知的毅力;饮水思源、反哺桑梓的赤诚;勇立潮头、攻坚克难的刚毅;一生坚守、心无旁骛的勤勉。这五根精神巨柱,共同撑起了老一辈顶天立地的人格丰碑!
丁老赠书,是精神火炬的交接;徐老捧读,是灵魂史诗的解读。二老以汗水浇灌理想,以忠诚践行使命,其筚路蓝缕、百折不挠、心系家国的情怀,令人高山仰止!徐老的文字,是穿透岁月的灯塔,警醒我们:根基在泥土,力量在奋斗,芬芳在奉献!
当以二老为镜,常思进取;以徐文为训,永葆赤心,让前辈之光烛照吾辈躬行向前!”
而7月31日《朱富元:在黑暗中追光》一文,则让我见证了徐老如何于平凡处捕捉非凡:“徐老慧眼独具,于县政府小广场的日常闲谈中,敏锐捕捉到退休干部朱富元老人那束穿透黑暗的生命之光。双目失明的朱老,以惊人的坚韧与智慧,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吟诗作赋,心系时事,其精神璀璨如炬。徐老饱含深情的记录,不仅铭刻下这段黑暗中追光的传奇,更将其化作温暖的火种,照亮读者心田。这是文字记录者与生命践行者共同谱写的动人诗篇。”
泥土芬芳:扎根乡野的生活画。卷翻开徐老的文章,一股质朴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深植于乡土、汲养于生活的独特芬芳。他的笔,始终深情地扎进故乡的沃土。
7月19日《我和“紫苏”的不了情缘》,读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一株寻常紫苏,在您笔下焕发出药食同源的生命力,更被赋予了振兴乡土的使命。您以学者的敏锐深掘其价值,这正是您‘医药兴县’宏愿的深情注脚!笔耕不辍,将故土之爱化作锦绣文章,不仅记录草木灵性,更为家乡康养产业、药食文化擘画蓝图、摇旗呐喊!这份心系桑梓、老骥伏枥的赤诚,这份以笔为犁、躬身耕耘的不懈,令人由衷敬佩!您不仅是蕲春财富的记录者,更是振兴路上可敬的引路人!”
再读6月20日的《蕲艾的奉献(组诗七首)》,更是深深触动:
“徐老以一支妙笔,赋草木以千言万语。‘蕲艾自语’中,草叶幽香仿佛化为大地脉动的轻语;‘防病养身’字句间,饱含对乡亲健康的朴素祈愿;最动人处,是艾草平凡的根须,在诗中深深扎进乡土经济的命脉——‘农民致富’的芬芳、‘产业振兴’的气象、‘县城巨变’的新颜,最终升华为‘中国艾都’的灼灼华章。从一株草到一座城,您以诗笔作犁,耕耘出叶脉中流淌的金色希望!这组诗篇,是献给故土最炽热的情书,字字桑梓恋,照亮游子归乡路。”
岁月回响:沉淀历史的时代印记。徐老的文章,常予人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之感。那些关于建设、改革、奋斗的记述,饱蘸时代浓墨,今日读来,依旧激荡人心,那是岁月深处传来的深沉回响。
翻阅6月26日《激情年代的诗》,仿佛推开一扇时光之门:
“那些沾着泥土、跃动着火热的诗行,是鲜活的历史切片,复刻了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锄头与钢钎、汗水与理想的交响,让我们真切触摸到前辈改天换地的豪情与坚韧。感谢徐老!他以赤诚珍藏这份集体记忆,以慧眼遴选精华,让尘封却滚烫的诗句重焕光彩。这不仅是对激情的回望,更是对时代精神的郑重传递。捧读这些热血诗篇,钦佩与自豪油然而生——为那燃烧的岁月,更为守护精神火种的徐老!历史永不风化,诗行即为见证。”
质朴之美:返璞归真的语言艺术。在这个辞藻浮华的时代,徐老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其洗尽铅华的质朴。语言如清泉流淌,不事雕琢,却字字珠玑,于平实中见深刻,朴素中蕴光华。这份“质朴之美”,是思想沉淀的结晶,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7月7日的《我平凡的一天》,让我如临其境:“文中‘叭哒叭哒’、‘滴哒’、‘咕噜咕噜’的拟声词鲜活灵动;‘脸杵到植株前’、‘剪一拦’、‘大太阳高高照’的表达亲切自然。简笔勾勒如‘柔嫩的银杏枝条’、‘悠闲跑过来的黄花猫儿’,画面跃然纸上;品评盆景时术语与口语交融,真挚动人。这质朴非简陋,而是饱含生活智慧与深情的艺术提炼,如他培植的盆景,素朴中见生机,平实处蕴深意。”
而8月7日的《管住嘴:从一纸发票说起》,更将这种语言的力道展现得淋漓尽致:
“徐老摒弃华丽,以平实叙述娓娓道来。描绘吴书记念发票(‘四斤肉,公社吴书记吃的……’),刻画大队书记的神态(‘头几乎勾到裤裆去了’),真切如在目前。善用日常口语和具体细节(如‘交半斤粮票、二角钱’),举重若轻地承载廉政主题,让深刻道理在朴实讲述中自然流淌,极具生活气息和说服力。这返璞归真的语言,正是其作品持久魅力的根基。”
读罢,我深有共鸣:
“《管住嘴》以亲身往事,生动再现了吴连云书记清正廉明、坚持原则的光辉形象。一张张被标记的发票,映照出对公私界限的严明守护、对不正之风的坚决斗争。
其生活朴实、作风硬朗、律己严格,令人肃然起敬!这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廉政课,更是一面映照初心的明镜。徐老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以朴实文字记录历史、传承精神、警醒后人,这份对信念的坚守、对社会的责任,本身就是无声而强大的榜样力量。老一辈的廉洁与奉献,是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
结语:在品读与对话中砥砺前行。徐老作品的精彩之处不胜枚举,每一条读者留言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常细细品读,并与自己的感悟比较,寻找认知的共鸣与观点的碰撞——有比较方知不足,有鉴别更明方向。
正如我在徐老作品“领导、读者读罢《乡土情深,感念意长》一文留言集锦”后的感言:
“细品诸位方家精妙评论,珠玉在前,愈觉己评之浅;然有比较方知不足,有鉴别更明方向。正是在您‘活到老学到老’的躬行示范与深沉感召之下,晚辈才得以在文字与精神的激荡中反复叩问、砥砺前行。愿永怀这份见贤思齐的敬畏与谦卑,追随您勤勉求索的身影,在品读时代、书写情怀的道路上,不断汲取滋养,躬身前行,力求寸进!”
徐国生老主席的文字,是浸润着岁月墨香的桑榆晚景,更是照亮生活本真与精神高地的永恒之光。在他的文字里,我们品读生活,感悟精神,汲取力量,也照见自己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