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灭火救援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5-08-13 13:19:03    来源:山西中心    


晋中市消防救援支队  杨东

摘要:本文紧紧围绕灭火救援打赢主线和近年来各类灾害事故呈现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等规律,紧密结合灭火救援队伍当前运转的实际,就消防救援队伍灭火救援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灾害事故日趋多样化、规模化、立体化、复杂化,我们这支队伍所承担的急难险重和专业救援任务也越来越多,而重大灾害规模较大、持续时间长、投入救援力量多等特点,都非常考验灭火救援能力以及专业素质,及时、快速、有力的灭火救援,更是直接影响现场救援效率,这就要求灭火救援从滞后型向同步型、前置型转变。尽管近几年灭火救援队伍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也遇到了诸多难点、痛点问题。如何统筹推进“快速、高效、完备”的灭火救援体系建设,是摆在当前的一大问题,也是保证队伍持久战斗力的迫切需要。

一、当前灭火救援工作主要短板问题

(一)灭火救援专业人才结构失衡,专业性有待加强。队伍现有的灭火救援技术人才年龄层次结构不均衡,从事消防灭火救援技术岗位的大多都是年轻消防员,长期稳定的技术人才相对较少,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资深的消防灭火救援人才则少之又少。其次,缺乏救援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前消防救援人员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跟不上灾害事故发展速度的现状。与此同时,在平时的训练和灭火救援实战中,基层队站装备维护员对灭火救援器材的用法研究较多,对于器材灭火救援的保养、管理却相对缺乏,相当数量的灭火救援装备维修保养工作只能依赖生产厂家,尤其是进口灭火救援器材,对使用者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久而久之,出现了装备管理使用人员业务水平严重滞后于先进技术救援装备配置的现象,而随队伍向着“无人化”救援方向的发展,队伍配备的多为充气消防车、大跨距举高车、涡喷消防车以及灭火救援机器人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灭火救援装备器材,专业素质不足、专业救援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灭火救援工作的质量和效能。

(二)灭火救援物资储备存在局限性。当前,应急物资储备既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优,也存在后期不会管、不会用特别是维护不到位、保养滞后的问题。在灭火救援的配备方面,主要依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的器材灭火救援配置类型、种类来确定,过分强调按规范、标准配备,结合辖区实际按需调整不够,储备的灭火救援物资往往存在品种不全、数量不足等问题,自我保障能力不强,没有结合实战需求,进行科学的配置规划和合理储备,在重特大灾害事故处置时,储备的灭火救援物资可能既不能满足灾情处置的需要,又难以实现在短时间内调集输送的能力。

(三)灭火救援训练缺乏系统指导。基层队站灭火救援体系建设由于起步晚、系统化不足,相关业务内容、培训与考核要求都还处在摸索之中,未结合辖区实际灾情固定设置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保障训练和考核科目,缺乏专业灭火救援训练机制,“无纲可循”,更谈不上“按纲施训”,导致灭火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与任务需求不相匹配,现场救援多停留在预先制定的灭火救援预案上,加之各基层队站装备建设差异性较大,水平层次不齐,缺乏必要的磨合,大多数灭火救援预案与灭火救援预案衔接不紧,等级响应方案还需要结合实战需求进行检验,导致预案实际指导性不强,缺乏一套科学高效的指导标准。

(四)实战联勤联保机制不够稳定。目前,消防救援队伍灭火救援大多还是单打独斗,物资储备还没有与政府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细致的协调和联络制度,运输手段没有与交通部门完全实现对接,维护维修没有与生产企业彻底形成合力,政府的保障资源绝大部分没有用上,企业的保障渠道没有打通,社会资源整合不够,内外资源融合互补不足。尽管我们在一些方面与相关社会单位签订了联勤联储协议,但是依然存在有的联勤单位无预案,或者有预案无联系,有联系无演练的情况,特别是企业单位普遍存在人事变动频繁、值班备勤难以满足全天候要求、真正需要调集调动时,反应滞后、联动失灵,社会联勤单位响应相对薄弱,保障能力比较有限,响应效果不够稳定,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灭火救援能力的发展建设。

二、新时期灭火救援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强化灭火救援专业队伍建设,增强自我打赢能力

一是加强灭火救援人才建设。解决当前基层队站专业救援人员断层、短缺的问题,结合灭火救援岗位实际需求,消防员参照救援岗位等分工,通过院校深造、驻厂培训、邀请专家授课等形式,经常组织相关专业岗位人员,针对基层队站所配备器材灭火救援的性能、使用、维护和保养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灭火救援人员素质,确保人员在实战中能正确有效使用装备,充分发挥装备在实战中的效能。选配踏实肯干、业务过硬的人员补强支队灭火救援队伍,着力打造专业化保障队伍,组建由尖刀型人才带领的战斗小组,有序统筹、分工明确,实现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同时,在灭火救援队伍中可以适当增加高中级装备技师的比例,对业务精通、能力突出、经验丰富、表现优秀的灭火救援人员,优先考虑选留及晋升职务,真正做到“优必留、留必用”,最大限度地保留专业技术骨干力量,实现灭火救援工作持续、稳定发展,实现专业队员专勤常备。另一方面,以政府专职消防员招录为契机,从社会上招募具备汽修、烹饪、物流、急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补充到灭火救援所需的岗位中去,充实灭火救援人才队伍,真正做到有人来干。

二是提升实战保障前送能力。根据灭火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大型灾害事故现场保障需求,按照总队重点工作的安排,着力加强保障车辆的配备,在完成“六车联保”的配备要求后,扎实有序的将“六车联保”向“十车联保”强力推进,填补配置空白,强化全地形、轻型化运输车辆和可空投模块箱的配备工作,突出“全天候、多种类”配置特点,保证车型配置能满足“全灾种、大应急”保障任务需要。同时,在配齐现有应急保障运输车的基础上,灭火救援单位积极与航空铁路等交通运输系统建立救援力量投送优先保障机制,确保紧急状态下,以最大能力、最短时间、最高标准完成力量、物资全要素远程投送,实现“后勤保障”向“前勤保障”的转变。

三是强化救援物资储备。按照“急用先配、适用多配、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合理配置灭火救援器材灭火救援,可以参照现行标准、救援体系、力量编成、等级调派、作战预案,结合历次重大灭火救援中应急灭火救援物资的调运频次、出库峰值、实战效能,除加大对常用灭火救援储备力度外,应逐步增加特种灭火救援储备种类和数量,进一步满足区域重特大灾害事故灭火救援处置需要,强化区域灭火救援保障能力。

(二)提高队伍实战化水平,同步检验救援联勤力量

一是提升队伍实战化水平。要充分发挥灭火救援装备对消防救援工作展开的支撑作用,根据新形势下灭火救援工作的特点,进一步强化支队战勤保障组织架构,规范灭火救援命令的形成、下达和执行程序,建立与作战力量协同配合的相对垂直的扁平化组织指挥体系,执行“统一指挥、按级负责、密切协同”的灭火救援指挥原则,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充分发挥灭火救援装备对于消防救援工作的支撑作用,确保灭火救援体系能够高效运转。从跨地区、远距离、多地域保障等形势任务出发,紧密围绕作战、生活、技术、卫勤保障等方面,组建专班编制灭火救援训练计划,一切从实战化应用的角度着眼,淡化一些没有实战意义的程式化、套路化的要求,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灾害任务时做到应变自如。同时,更新制定各型灾害救援的灭火救援预案和作战编成,并不断通过实战拉动和综合演练加以完善。特别是针对地震救援、石油化工、森林火灾等可能需要跨区域、长时间、高负荷的重大灾害事故保障任务,开展定期长时间训练,不断强化实战保障能力。战后及时战评以查摆不足,提炼经验,收集汇编典型战例供各级灭火救援队伍学习借鉴,提升整体实战规范化水平。

二是调动联勤力量主动性。灭火救援体系最关键之处在于联动,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灭火救援物资、灭火药剂、大型机械等关键要素需要随时联得上、拉得出。消防队伍在充分建立与民航、铁路等行业主管部门和大型商场超市、仓储物流、车辆维修等地方保障资源的联勤联动的同时,更要建立联勤单位公告机制,定期通报考核联勤单位应急响应能力,借助灭火救援实战演练、联勤联训等契机,加强对联勤单位考核力度。实行表彰奖励机制,对响应及时、履职尽责的单位,适时提请政府通报表扬、颁发奖牌等,调动社会联勤单位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联勤效果不好,不履行合同、协议义务的,要剔除联勤单位名单,视情况采取法律措施。

(三)有效整合救援保障资源,推动信息化建设

一是扩大社会联勤保障范围。要立足重大灾害事故处置,按照“全天候、全方位”保障的要求,在辖区范围内进一步扩大社会联勤单位数量与质量。针对餐饮供应、药剂供给、油料保障、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等多方面保障需求,遴选合适的供应商为灭火救援行动提供物资供应。按照1主1备甚至1主N备的标准强化社会联勤力量体系构成,建立完善与社会联勤单位的联勤响应机制,督促落实物资供应保障和日常值班值守制度,确保社会联勤保障能够满足大型灾害事故现场、队伍长时间作战的实际需要。在固化、优化已有外部供应渠道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积极探索购买社会服务、接受社会捐赠、行业部门储备调剂、预先购买等新的供应渠道,形成多元、互联、共享的供应合力。

二是组建救援保障智慧平台。支队级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递信息的及时性和广泛性,组建一个集战时信息收集、分析、处理为一体的灭火救援智慧平台,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联动保障力量、信息和内外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保障资源信息动态更新、实时共享。同时,不断完善信息数据库内容,建成包括各联动单位基本情况、政府应急指挥体系下各部门各单位任务分工、联储物资灭火救援、保障途径等基本信息库,以及由水、电、气、化工、医疗等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信息库,以便为大型灾害事故救援现场的灭火救援决策、物资运送等工作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数据支撑。

[编辑:MR ZHAO]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免责声明|加盟合作|招聘英才|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吴家场路1号院邮编:100000电话:010-50989088邮箱:zgsxldjckw@163.com

出版物许可证编号:新出发 京零字 第 海240155号

Copyright © zgxsldjc.cn.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5109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