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网 周正东
盛夏时节,漫步在淮阴区长江路街道嵇梅河畔,眼前景象令人心旷神怡:河面在骄阳下波光潋滟,新修的生态堤岸蜿蜒舒展,两岸灌木葱茏,与清澈的河水相映成趣。这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背后,深深镌刻着淮阴区人大和辖区各级人大代表的履职足迹。
代表建言:民意直通点燃治理引擎
曾经的嵇梅河,是沿岸徐梅、三朱等村民心中的隐痛。水质不佳、排涝不畅、岸线杂乱等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过去巡河,看到的是漂浮的垃圾和浑浊的水体,心里不是滋味。”分管生态河道工作的淮阴区人大代表蒋必郭坦言。群众的呼声就是行动的号角。淮阴区人大环资委立即组织长江路街道人大代表,多次深入嵇梅河流域实地调研,走访沿岸村民,详细记录河道淤塞、污水排放、违建侵占等具体问题。在充分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代表们形成了关于系统整治嵇梅河水生态环境、提升河道综合功能的代表建议,直指问题核心,提出了包括清淤疏浚、控源截污、岸线修复、生态增绿等一揽子治理方案。这份凝聚民意的建议,成为撬动嵇梅河治理的关键支点。
议政聚力:凝聚共识绘就治水蓝图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淮阴区人大高度重视代表建议,迅速牵头组织长江路街道人大工委召开专题议政会,邀请街道水利、环保、农业、相关村居负责人等共同参与。会上,代表们摆问题、亮数据,直言不讳;政府部门坦诚回应,共商对策。这场“头脑风暴”式的议政会,不仅深化了对嵇梅河治理紧迫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更有效凝聚了各方共识,明确了治理目标——“河畅、水清、岸绿”,并细化分解了任务清单和责任主体。议政成果迅速转化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决策部署,为嵇梅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一期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程监督:护航工程打造生态精品
工程启动后,人大监督并未缺位。长江路街道人大工委将嵇梅河治理列为年度重点监督议题,组织代表开展常态化、全过程监督。人大工委主任易倩多次带队,蒋必郭、尹爱平等代表积极参与,深入工程一线,化身“工程监理员”和“民意反馈员”。
紧盯源头治理:代表们监督推动相关部门严格落实“严禁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有害污水、动物粪便入河”的要求,现场查看控源截污措施落实情况,确保污染源头被有效掐断。保障空间重塑:在拆除河道两侧民房5处220平米、简易大棚16处640平米,清理养殖户4户、树木140亩、杂物50余吨的关键节点,代表们现场见证,确保拆违清障依法依规、公平公正,为河道腾出宝贵的生态空间。护航清淤疏浚:2.13公里的河道疏浚清理是基础工程。代表们关注施工进度和质量,确保清淤彻底,为河床生态系统修复筑牢基础。聚焦生态修复:对于沿河4.17公里两侧的草皮种植、水土保持工程,以及规划中的生态养殖模式(种草、投螺、调水、合理放养),代表们仔细查看施工标准和材料,尤其关注生态护坡的稳固性和草籽成活率,甚至亲手触摸检查护坡石料,强调要经得起汛期考验,建议加强后续水质监测。
代表们的身影活跃在工地,他们的建议直达指挥部。在一次现场监督中,代表们发现部分新植草皮区域浇水养护不足,立即向施工方和街道反馈,促使养护措施迅速加强。这种“事中监督”确保了工程按质按量推进,真正打造出“水清、土净、岸绿”的生态环境。
碧水惠民:生态答卷映照共富愿景
如今,蝶变新生的嵇梅河,不仅是一条保障城市排涝安全、滋养万亩良田的“黄金水道”,更成为提升群众幸福感、展现绿色发展的生态廊道。“现在巡河真是享受,水清岸绿,心情舒畅!”徐梅村村民李仁玖的感慨,道出了沿岸群众的心声。代表们当初关注的“黑水河”,已化作穿村而行的“碧玉带”。
治理成效还在不断延伸。在淮阴区人大持续关注和推动下,长江路街道徐梅村依托治理后嵇梅河优美的生态环境,围绕“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利用公共空间治理成果,整合河道南北资源,与淮阴区农业公司联手发展玫瑰花经济产业。这条由代表建议发起、人大监督护航、干群合力打造的生态河,正悄然变身为带动增收、促进共富的“幸福河”。而治理的脚步并未停歇,随着一期工程成效显现,一条长达2公里的嵇梅河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二期工程也已全面展开,向着实现全域生态廊道的目标坚实迈进。
嵇梅河的美丽蝶变,是长江路街道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一份写满“人大担当”的履职答卷。从建言献策点燃治理引擎,到议政协商凝聚攻坚合力,再到全程监督护航工程品质,人大代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诠释责任,让一条河的变迁,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鲜活注脚。碧波清流间,流淌的是民心所向,映照的是人大力量。(赵文宽 刘大风 吴学松)